而在各种投资中,流动性又有差别,投资于地产,炒地皮流动性好一些,转手就可以卖。

不了解国际股市的实际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根据主观想象或随意编造的数据下结论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国际投行在中国商业银行改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对国际投行的惯用伎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点燃创业梦,创赢我未来

国际投行一向自诩是秉承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理念与金融自由化的市场信念,并对中国股市以往的政策市大肆指责,如今,他们为何又一反常态,要求政府对股市下重手、下狠手呢?众所周知,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的最低点大举入市,可以说是抄了中国股市的天底,获取了巨大的利润。然而,中国股市的牛市车轮让国际投行由希望转为失望,市场的持续走强与股价指数再创新高使国际投行变得惊讶与错愕。今天,在中国股市全面矫正了制度走偏与市场走偏、股市的基本面全面向好的大背景下,国际投行因判断失误而看走了眼,又企图套取另一轮政策红利,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不可不防。在3000点左右国际投行大肆看空、进而做空。当今国际股市连创新高,道琼斯指数在2007年5月10日达到13359点的历史高位,德国法兰克福指数在5月7日创7538.59点的历史高位,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在5月4日创6614.7点的历史高位。

早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改制时,国际投行就运用这种策略与战略进入中国并且尝到了巨大的甜头:在中国商业银行开始转制时,国际投行的研究机构几乎是联袂出动,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与周到的国际比较,大肆唱空中国的银行业,迫使中国政府大量注资并以极低的价格引进了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不如此,就不能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合乎市场要求的有效保护,也就谈不上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其实,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着许多共同规律。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财经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认为进城务工者的待遇好过在家务农者,会从根本上动摇农业基础。最近一些年来,城市化在政策上的认可程度日渐提高,但战略尚有待清晰,法律和规划尤其需要加强。这违反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资源都是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有限的。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更如决堤之水。这种构想遇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点燃创业梦,创赢我未来

或者说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前进,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尽可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对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工业组织在空间上过度分散。我对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理解是,由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的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以及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不应该重走发达国家三次产业阶段鲜明、依次推进的老路,而应当三业并举。多年来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其实质无非是工业化国家早已遇到过的城市化问题。

五是所谓保持竞争力理论。三是所谓劳动力市场弹性说。更深刻的教训在于,我们过分看重了特殊性,忽视了普遍性。岂不知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步履蹒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上滞留的人口太多。

但同工不同酬,只能增加摩擦和风险,这种弹性决不是经济生机和活力所需要的。二是所谓劳动力无限供给论。

点燃创业梦,创赢我未来

改变城镇化的自发盲目状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课题更深刻的教训在于,我们过分看重了特殊性,忽视了普遍性。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财经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但由于制度和政策上沿袭了二元安排,乡镇企业及其资源被挤到城市经济体系之外寻求出路。然而,许多中国经济学家,甚至相当数量的外国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水平停滞和就业保障缺乏是中国经济的优势所在。在其他国家,工业一般首先在城市和矿山兴起,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向郊区或其他低成本的城镇转移。我对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理解是,由于科技进步和世界的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以及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不应该重走发达国家三次产业阶段鲜明、依次推进的老路,而应当三业并举。中国城市化之落后于工业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50多年里工业化道路非常独特。

三是所谓劳动力市场弹性说。一方面要回顾以往的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展望未来的增长方式。

以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对改革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也导致工业组织在空间上过度分散。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一方面需要分析中国的特殊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参照世界发展历史。

其实,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着许多共同规律。对此,基本原因或许有两个,首先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和总体经济的增长速度。

六是所谓保护农民理论。岂不知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步履蹒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上滞留的人口太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发展更如决堤之水。这种构想遇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

在民工荒的情势下,这种理论已经听不到多少动静了。这种过度分散对整个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及内部结构平衡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在最近十多年里越来越严重地显现出来。

但同工不同酬,只能增加摩擦和风险,这种弹性决不是经济生机和活力所需要的。把劳动者区分为城镇的和农村的、本地的和外地的、固定的和临时的。

这种说法没有看到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现代化过程。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1995年以后的十年里,国民经济增长1.38倍,但数以亿计农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增长,那么多新生产出来的产品谁来消费呢?所幸,这种状况自2005年以来终于出现了好转的势头。

或者说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前进,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尽可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这违反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资源都是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更是有限的。五是所谓保持竞争力理论。强调资本的极端稀缺性,这显然与中国连续多年资本净流出的状况有天壤之别。

二是所谓劳动力无限供给论。现代经济竞争靠的是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如果把市场优势长期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这种经济注定走向衰败。

多年来困扰中国的三农问题,其实质无非是工业化国家早已遇到过的城市化问题。其次是教育普及远低于潜在可能的速度。

改变城镇化的自发盲目状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课题。即使考虑统计低估,迄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也没有明显超过工业,也达不到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工业化时期的水平。